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(记者刘璐
烟台台张斐斐)据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报道,渔业是我国三农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,但是近些年,我国近海渔业面临着许多困境,资源的匮乏、水域环境的恶化,使得黄渤海、东海等地的渔民无渔可捕。除此以外,渔业加工企业、冷冻运输业等延伸产业链也遭遇瓶颈。不可否认,我国近海渔业正走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,这份传统产业需要“变中求新、变中求进、变中突破”,从而打造一个科学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产业环境。
八月以来,我国黄渤海、东海、南海都已相继开渔。在这期间,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走访山东、浙江、海南三地,对我国三大海域的渔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。
黄渤海海域沿线,途径山东、辽宁、河北、天津三省一市,是我国开发时期较早、开发时间较长的海域。因此,相比于我国其他海域,我国黄渤海海洋资源呈现出较明显的资源衰退态势,渔业资源的紧缺,在今年开渔之后再度显现。
近海少鱼,人们把目标放在了蔚蓝的深海。可要闯荡大洋,开拓新渔场,需要抵抗的不仅仅是风浪,更需要远洋渔业人共同的智慧和汗水。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都有哪些路要走?黄渤海是个缩影。
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办事处初旺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村,几代人靠打鱼为生。三点钟,渔民初明禹的两条渔船即将出海捕捞作业,原来的小马力木质渔船变成了现在的大马力钢质渔船,但他却说,日子却没有以前好过了,往年秋季开海鳀鱼能捕四五万斤,今年只有几百斤,鲅鱼也少了三分之一。
初名禹:产量少,一年比一年少,国家确实应该想点法儿,产值还行,去年每斤1.6-1.8,今年基本上3块多,比去年涨三分之一。
相对于十年前,现在的鱼类资源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。烟台开发区初旺渔业公司经理赵经民说,为了生计,渔民们不得不跑到更远的地方进行捕捞。
赵经民:资源越来越少,与环境、污染有关系,有些船跨区作业,网具达不到国家标准,滥捕造成资源破坏。休渔应该有一定的帮助,效果不太大,现在海上的资源一年不如一年,不休的话更没有资源了,产卵的小鱼都破坏了。
三个月的伏季休渔结束后,烟台市5000多艘渔船撒网开捕。渔民告诉记者,今年秋季,蓝点马鲛、中国对虾、毛虾、戴氏赤虾、日本蟳等资源产量稳中有升,鳀鱼、鮐鱼、小黄鱼、三疣梭子蟹等资源产量继续呈下滑态势。总体看,大部分渔船捕捞单产同比略有下降,但因部分渔获物价格提升,以及渔用柴油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,渔船收益同比基本持平。
据渔业部门数据统计,近年来,渔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。一户按照两个劳动力计算,年收入在31200元。而假设在外打工,一个人一个月工资按照3000元计算,一年下来36000元,两个劳动力是72000元,这两者差了一倍多。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孙利东表示: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、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,向近海要效益,已经不是渔业发展的长久之计。
孙利东:近几年,特别是渤海周边三省一市,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,哪一年有一个品种下降比较大,有一个品种可能相对要高,没有绝对的。我们近海捕捞资源有限了,我们有这个能力去开发国外的资源,我们鼓励我们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,参与国际资源的重新分配。我们远洋渔业发展很快。
目前远洋渔船捕捞的大都是鱿鱼、秋刀鱼之类的经济价值较高渔获物,效益还是不错的。举个最常见的例子,一般2对远洋渔船出海作业,一次作业大概要50天,纯利润200万元,平均一条船一趟净赚50多万元。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科技与对外合作科副主任科员唐建春告诉记者:我国的渔业捕捞从近海走向深海,是对资源环境尽责,也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善与追求。
唐建春:烟台这边主要在北太,西南大西洋,东南太平洋,还有秘鲁、阿根廷,现在就发展专属经济区的这块,他们近海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。鼓励建造大型的远洋渔船,给你建船补贴,进口设备,给予退税,自捕水产品回运,带动国内资源,也是免税。烟台发展现有的三家远洋渔业企业之外,有一些企业能有实力的,我们都鼓励,在入渔方面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想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征程,就要造更大的船。远洋渔业一般都是依靠大型远洋渔业企业的机械化、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远洋渔船完成。由于起步较晚,在装备水平、作业方式、资源探测能力等方面,与日本、瑞典、美国等远洋渔业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。作为烟台最大的远洋渔业公司,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轟告诉记者,国家虽然大力支持建造高端渔船,但补贴支持的方式并没有激发企业制造精品的积极性,我国远洋渔业的“利器”的进步十分缓慢。